侯杰,男,1962年2月生,37000Cm威尼斯教授,博士生导师。37000Cm威尼斯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副主任。现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兼任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暨韩国《东亚人文学》编委。
联系方式:
学术著作:
(1)《中华文化大观》,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
(2)《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学苑出版社1990年。
(3)《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汇典》,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
(4)《紫禁城下之盟---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5)《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
(6)《碧血痕--珍妃落井之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998年2印﹔台北国际村文库书店1996年。
(7)《建国初期天主教基督教在中国大陆参考资料》,美国加州中文学者图书公司1995年。
(8)《新中国照相册》,香港三联书店1999年。
(9)《中国民众意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0)《主流生活》,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11)《世俗与神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
(12)《〈大公报〉历史人物》, 香港《大公报》2002年。
(13)《旧中国的下九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学术论文:
(1)《袁世凯与新式教育》,《南开史学》1986年第2期。
(2)《义和团运动时期的袁世凯》,《义和团运动与近代中国社会》,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3)《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文化新趋向》,《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89年5期。
(4)《近代城市发展与天津新式教育》,《城市史研究》第2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5)《晚清早期改良派的思想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1期。
(6)《杨柳青年画与近代中国民众意识》,《民间文艺论丛》1992年第3期。
(7)《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政治文化探析》,《辛亥思潮与国情》,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8)《外国学者对中国宗教的研究》,《世界史研究动态》1993年2期。
(9)《略述晚清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成因》,《第二届明清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
(10)《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思潮新探》,《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6期。
(11)《切入点﹕近代民众宗教意识》,《学术研究》1994年4期。
(12)《晚清中国民众宗教意识探析》,《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1995年8期。
(13)《略述近代天津文化》,《城市史研究》第10辑,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年。
(14)《光被四表--中华文化对世界文化的辐射》,《人民日报》(海外版)1996年1月2日﹔《龙吟--中华文化之光》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年。
(15)《近代中国民众宗教意识的特征》,《学术研究》1996年2期。
(16)《留日学生黄兴与中国现代化》,日本《留日百周年纪念大会文集》1997年
(17)《光绪皇帝“密诏”的真伪问题》,《历史教学》1997年3期。
(18)《倓虚﹕一个出家人的心路历程》,《香港佛教》1997年。
(19)《戊戌变法时期的经元善》,《东方文化》1998年第6期。
(20)《经元善与晚清社会》,《37000Cm威尼斯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37000Cm威尼斯出版社1999年。
(21)《近代民间秘密宗教与中国民众宗教意识》,《37000Cm威尼斯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文集》,37000Cm威尼斯出版社1998年。
(22)《晚清民间武术发展简论》,《南开学报》1998年第3期。
(23)《回顾中国佛牙在斯里兰卡的巡礼》(上下),《香港佛教》第63-464期,1998年。
(24)《天津工商大学》,《中国教会大学文献目录》第一辑,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1998年。
(25)《天主教大学在天津--天津工商大学》,《基督教文化评论》10,1999年。
(26)《天主教家庭中女性的信仰理解》,香港《鼎》1999年2月总19卷109期﹔台湾辅仁大学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心编﹕《两岸社会变迁中家庭与相关问题学术研究会议论文集》1998年12月。
(27)《清代社会文化生活研究的一项新成就》,《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28)《善堂﹑善人﹑善书﹑善事》,香港《道缘》第25期,1999年。
(29)《中国民众宗教世界中的希望》,《道教民间宗教论文集》,香港学峰文化事业公司1999年。
(30)《拓宽近代史研究视野》,《人民日报》2000年4月27日。
(31)《中国人的根柢与精神食粮》,香港《道缘》第27期,2000年春。
(32)《千年的崇拜﹕佛牙在中国》,香港《菩提》2000年7期-12期(连载)。
(33)《陈国符与道教研究》,香港《道缘》第28期,2000年夏。
(34)《我对两岸学术交流的见解笔谈》,香港《亚洲研究》第35期,2000年6月。
(35)《目连戏与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36)《晚清社会文化与民间史观》,《清史研究》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1年第2期。
(37)《明清时期的商人与儒家思想观念》,《南开学报》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明清史》2001年第3期。
(38)《陈国符教授与道教研究》,(香港)《道缘》第28期,2000年6月版。
(39)《一代宗师:陈国符》,(香港)《弘道》第9期,2000年12月版。
(40)《寻圣影仙踪—〈道教史资料〉扫描》,(香港)《道缘》第30期,2001年1月版。
(41)《天津天后宫与民间信仰》,(香港)《道缘》第30期,2001年1月版。
(42)《近代宣传和提倡“仙学”的重要刊物〈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香港)《道缘》第31期,2001年4月版。
(43)《关羽信仰在韩国》,(香港)《道缘》第31期,2001年4月版。
(44)《解读近代中国民众信仰民俗---以华北信仰民俗为例》,(韩国)《中国史研究》第12辑2001年2月版。
(45)《留学:近代中国人认识和了解外部世界的必要途径》,(韩国)《中国史研究》第13辑2001年5月版。
(46)《近代社会文化与民间历史观念》,《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7)《近代道教仙学的开拓者陈撄宁》,香港《弘道》第10期2001年。
(48)《国际社会充满竞争,也需要合作—读张力博士所著〈国际合作在中国国际联盟角色的考察〉》,韩国《中国史研究》第15辑,2001年11月版。
(49)《陈撄宁与近代道教仙学的弘扬》,韩国《岭南史学》第15期,2001年。
(50)《集体的记忆——中国民众社会的历史》,《五十年来的香港、中国与亚洲》,香港珠海书院亚洲研究中心2001年5月。
(51)《龙与中国民俗》,韩国《慕山学报》第13辑,2001年。
(52)《英敛之与近代开民智》,《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第6期。
(53)《梁启超在天津的佛学研究》,《梁启超与饮冰室》,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5月。
(54)《道家、道教与中国民众意识》,香港《弘道》第12期,2002年。
(55)《〈民俗曲艺〉与目连戏研究》,韩国《东亚人文学》创刊号,2002年6月。
(56) 《Mulian Drama:A Commentary On Current Research And Source Materials》,《Ethnography in China Today——A Critical Assesement of Methods and Results》,Yuan-Liou Publishing Co.Ltd 2002.
(57)《中外文化冲突与融合——以<大公报>为中心探讨晚清中国社会文化的变动》,《变动期的东亚社会与文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
(58)《近代留美学生群体的历史纪录——读李喜所教授等著<近代中国的留美教育>》,《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59)《辛亥革命前十年天津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大公报>与阅报社为中心》,《近代中国维新与革命的历史轨迹》,香港凌天出版社2002年版。
(60)《陈撄宁与吕碧城的道缘》,香港《弘道》第13期2002年。
(61)《评邓子美先生的<论中国佛教的主要社会功能>》, 《普门学报》2002年读后感。
(62)《中国七夕节民俗文化考略─从华北到全国的初步考察》, 《七夕文化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63)《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64)《<大公报>与晚清时期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3期。
(65)《清代女性与社会文化的转型——评黄嫣梨教授<清代四大女词人——转型中的清代知识女性>》,韩国《中国史研究》第26辑2003年。
(66)《清末民初中国地方行政机构改革初探——以县级政权为考察重点》,《全球化与东亚政治、行政改革》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7)《陈垣与中国道教史研究》,香港《弘道》2003年第14期。
(68)《关于中国尊老、敬老传统的探索》,《老人文化的正体性》,韩国岭南大学校出版部,2003年版。(韩文)
(68)《男女性别的双重变奏——以陈撄宁和吕碧城为例》,《山西师大学报》 2003年第3期。
(69)《英敛之与中国近代社会文化转型》,《历史教学》,2003年第9期。
(70)《满族奇人——英敛之研究》,《清史论集》,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
(71)《对于近代中国社会变动和停滞的全面探索-----读陈旭麓教授遗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釜山庆南史学会《历史与境界》43,2003年版(韩文)
(72)《突出生态视角,解读民众历史_读王尔敏著<明清社会文化生态>》,韩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4辑。
(73)《作为基督徒的教育家张伯苓》,韩国《东亚人文学》,2003年12月第4辑。
(74)《山东黄海沿岸地区民间信仰研究》,韩国《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23辑。
(75)《中国民众的多神信仰》,《亚洲研究》2003年10月第47期。
(76)《近代社会性别关系的变动——以吕碧城与近代女子教育思想和实践为例》,《天津师大学报》,2003年第6期。
海内外学术交流:
1、接待海外学者来访:
1994年,美国加洲大学历史系教授周锡瑞(Joe Esherick)讲学。
1997年,犹他州立大学人文与艺术学院副院长高爱德访学。
2000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欧大年(Daniel﹒L﹒Overmyer))讲学并合作研究;
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邢福增讲学。
美国圣迭亚戈州立大学朱葆瑨教授讲学。
2001年,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欧大年(Daniel﹒L﹒Overmyer)讲学并合作研究;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邢福增讲学。
2002年,3月18-19日,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梁家麟、主任邢福增讲学。
5月,美国印第安那大学历史系教授司徒琳讲学。
5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历史系教授范德讲学。
5月,香港佛教法住文化书院院长霍韬晦教授访问、讲学。
2003年4月,台湾大学李炳南教授访问、讲学。
10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张玉法教授访问、讲学。
10月,台北中央研究院近史所张力教授访问、讲学。
12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温伟耀教授访问。
12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吴梓明教授访问、讲学。
12月,香港中文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卢龙光教授访问、讲学。
2、出访:
1995年1月,日本名古屋学院大学访问学者,出席《有关中国的综合情况的多媒体体系化整理》国际会议。
1996年3月--8月,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历史系访问学者。出席《燕京大学与近代教会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宋以前中、日、韩妇女史国际学术讨论会》等。
1996年8月--9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教授。
1998年2月--7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进行香港宗教田野调查。出席《人种志在今日中国:方法与成果的评估》、《第一届中国商业史》、《第一届中国近代基督教史》、《第一届中国近代海防史》、《戊戌变法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多篇。
1998年12月--1999年2月,法国远东学院访问学者,发表演讲《目连戏与中国民众宗教》,访问年鉴学派。顺访香港、韩国、意大利、奥地利。
1999年6月,香港岭南学院访问学者,并出席由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机遇与挑战: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并在香港珠海书院发表演讲。
2000年1月--2月,香港珠海书院访问学者。出席亚洲研究中心主办的《五十年来的香港、中国与亚洲》国际学术讨论会,发表论文,并作《我对两岸学术交流的见解座谈会》引言人。
2000 年9月--12月,韩国岭南大学校交换教授。先后出席由韩国慕山学术研究所等主办的《高丽文学与宋元文学的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庆北大学校出席第 2回韩国中国史学会国际学术大会,发表论文《解读近代中国民众信仰民俗---以华北信仰民俗为例》。并在岭南大学校和东亚大学校发表演讲。
2001年10月,赴台湾参加《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并在辅仁大学、成功大学、高雄师范大学等校发表演讲,并在香港建道神学院、香港城市大学讲学。作为嘉宾出席香港电台访谈节目。
2002年4月--5月,赴韩国仁荷大学参加由中国史学会主办的《黄海沿岸民间信仰》国际研讨会,发表论文;并到岭南大学访问,在东亚大学演讲。
2003年7月—8月,带研究生多名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宗教系主办的暑期密集课程,并到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科目、香港道教学院等高等院校访问。
2003年12月,赴香港出席《香港及华南道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和《近代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研讨会》,均有论文发表。
承担科研项目:
(1)《近代中国农民宗教意识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992年。
(2)《有关中国的综合情况的多媒体体系化整理》,国际合作项目,1993-1996年。
(3)《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戏剧化》,国际合作项目,1996年。
(4)《明清以来的儒商》,海外合作项目,1998-1999年。
(5)《当代中国之儒学研究》,海外合作项目,1998-2000年。
(6)《北方女性的天主教信仰问题》,海外合作项目,1998年。
(7)《中国基督教教会大学与中国民众宗教研究》,国际合作项目,1998年。
(8)《徽商的散财观念及其行为》,海外合作项目,1999年。
(9)《近代中国华北民俗调查与研究》 ,国际合作项目,2000年。
(10)《道教与中国社会文化》,海外合作项目,2000年。
(11)《中国尊老敬老传统》,国际合作项目,2002年。
(12)《英敛之、〈大公报〉与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国际合作项目,2002年。
获奖情况:
(1)《紫禁城下之盟——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一书作为《不平等条约书系》之一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4。
(2)《晚清早期改良派的思想特征》一文获得首届全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1994年
(3)《中国民众宗教意识》一书获得第二届全国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家提名奖,1997年;华北十五省市优秀图书奖,1995年。
(4)《留日学生黄兴与中国现代化》,获得日本《留日百周年纪念大会文集》征文比赛二等奖,1997年。
(5)《中国民众意识》一书获得山西省优秀图书二等奖,1999年。
(6)获得37000Cm威尼斯优秀教师二等奖,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