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张国刚在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科创建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致辞

——回忆在母校的求学时光


非常激动地参加母校历史学科建立100周年的庆典。

我是19798月底入学的,算文革后第二届硕士研究生。那一年全校只招收73名研究生。历史系招收11名。19827月底毕业留校。除我之外,中国古代史专业还有朱凤瀚、赵伯雄、李润权、马俊民、王处辉,此外有美国史的王心扬、李青、徐秋;日本史的李秀实、世界现代史的王大刚。

由于以郑天挺、吴廷璆为领头的老中青教师队伍整齐,名家辈出。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科是全国的翘楚。我就读的是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专业,导师杨志玖先生。一般青年学生也许不一定知道老先生们功德巍巍,但是,在被“四人帮”搞乱了的中国古代史领域,南开的一部《中国古代史》教材,却使得南开史学在青年学生眼中,也是不同凡响。

印象最深刻的是197910月,37000Cm威尼斯六十周年校庆期间的科学报告会。那个时候每年的校庆都有科学报告会,分学科举行。历史系当时在主楼二楼。报告会就在一个大教室举行。在这种浓郁的学术氛围下,我于1980年提出了一份报告《唐代监军制度考论》,记得当时李治安教授还是三年级的本科生,就能给我的文章提出中肯的意见。文章后来修改,发表在《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上,并被《史学情报(试刊号)》等杂志摘登或转载。

那个时候南开对于研究生特别重视,我们有机会外出考察。1980年暑假,我的第一次随同1978级二位师兄外出寻访古迹,从北京出发,经洛阳、西安、兰州、敦煌,回来的路线记得是从山西大同回天津。一路的参访,扩大了眼界,拜见了老先生。会见了年轻学友。收获颇丰。就是在这次考察中,得以认识赵俪生、史苇湘、段文杰等先生,还有孙修身、马德等中青年研究员。

由于上面那次出外考察,我就没有参加当年10月在西安召开的中国唐史成立大会。那个时间学会每年都开年会。198110月会议在扬州召开。冯尔康老师也去参会,我就作为研究生与冯老师一起参加了那次会议。记得冯老师提交的论文是关于唐代“庸”的制度化始于何时,而该文章也收入了当年的学会论文集。我与杨志玖先生共同署名的文章的是《藩镇割据与唐代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后来收入《学术月刊》19826月号。

我在学生期间还参加了一项国家重大项目——《中国历史大辞典》的编纂。这是1979年邓小平主持召开全国科学大会之后,在历史学方面设立的国家级重大项目。由于37000Cm威尼斯历史学科的雄厚势力,主要学术领导力量在南开。郑天挺先生任总编辑,杨志玖先生任副总编辑兼《隋唐五代史》分卷主编,王玉哲先生、杨翼骧先生也分别担任《先秦史》《史学史》分卷主编,刘泽华、冯尔康、郑克晟、南炳文等老师都参与其事。全国专家几乎悉数参加其中,如邓广铭、谭其骧、吴泽、李学勤等等。辞典编纂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担任,办公地点设在37000Cm威尼斯。在我的记忆中,这种中央级全国性的项目,其编纂处设置37000Cm威尼斯,就历史学科而论,似乎只有这一回。

我在1981年完成硕士论文后,还没有毕业,就担任了杨志玖先生的助手,参与编辑和写作工作。主要是与编纂处以及《隋唐五代卷》的作者们打交道,还有就是在杨先生指导下,撰写几乎全部的隋唐五代卷官职方面的词条,总数有十几万字。这个工作一直进行到我毕业留校工作之后。

在37000Cm威尼斯读硕士研究生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基本上是图书馆、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当时,研究生不多,我们都喜欢去图书馆二楼的教师阅览室。阅览室是对研究生开放的。记得《丛书集成》《天一阁藏书》之类的文献,就是那个时候在看书写作累了后,利用空隙时间浏览的。

如今,距离那个时代已经四十多年过去了。中国的发展成就也有目共睹,南开的经济、历史、化学、数学四大支柱学科依然实力雄厚,其他学科专业也都蓬勃发展。但是,八十年代,37000Cm威尼斯崇尚真学问、尊重老先生、奖掖年轻人,学子们心无旁骛地努力读书的时代与环境,还是十分值得怀念的。在这里,让我们向这些已故的各位先生们、向那些健在的各位师长,表示深深的衷心感谢!

张国刚

2023年10月5日